《吉林日报》2025年6月18日7版
在北国江城吉林市,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等城市公共文化场所,经常能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和展示。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
在吉林市博物馆举办的“城市记忆——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现场,每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佳节,就成了吸引人的非遗体验场:端午节非遗活动中,艾草清香与欢声笑语交织,观众围在民俗摊位前,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针一线缝制香囊,或卷起袖子学包粽子,感受端午习俗;在“以‘陶’为介话非遗”活动里,缸窑陶瓷传承人指尖翻飞,拉坯、塑形,一件件古朴陶器粗具雏形,引得围观群众连连惊叹……今年以来,类似这样的主题活动已开展23期,让成千上万人沉浸式触摸到了非遗的魅力。
展开剩余87%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吉林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以蓬勃的生命力融入江城百姓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吉林市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全面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筑造了强大根基。他们建立了项目、传承人、传习场所“三位一体”的保护网络。在项目保护上,对307项市级非遗项目分类管理,重点抢救濒危项目。例如,对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等非遗传承项目,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培训,并先后出版《乌拉陈汉军坛续传说故事》《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内涵探究及传承人访谈》等7部系列图书,推动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在传承人培养方面,吉林市现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190人,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后继人才。在场所建设方面,建成4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和6个省级非遗传习所,打造了30个市级非遗传习场所。“十四五”期间,新增市级非遗项目74项、省级12项、国家级4项,传承人队伍持续壮大。
增强非遗传承活力,创新了传承模式。突出社会化参与,他们扶持吉林市文化志愿者协会等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发挥文化志愿者群体的人才优势和组织保障。同时,还引导吉林市武术协会、吉林市工艺美术协会、吉林市烹饪协会等多个社会组织参与非遗保护工作。“非遗进校园”已常态化,朝鲜族尤茨、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等30余个非遗项目纳入7所大中专院校及5所中小学课程体系,年均授课318课时,覆盖学生5200余人次。
拓宽非遗保护渠道,取得了全新突破。组织国家级非遗项目朝鲜族掷柶戏非遗保护单位,成功申报省民委设立的“省级少数民族文化和体育教育基地”专项资金;为朝鲜族圆鼓舞、长鼓舞等项目争取市民委设立的少数民族专项活动补贴;推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参评并获得吉林市优秀文艺作品政府专项扶持资金,有力助推了非遗事业的繁荣发展。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探索出崭新路径。整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源,利用吉林市图书馆、市博物馆、市满族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资源,开展非遗传承展示活动。整合旅游景区景点资源,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驻万科松花湖度假区、金珠花海、吉林文庙等景区景点,常年开展民间手工艺类非遗展销活动。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组织引导满族旗袍、满族火锅、满族剪纸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积极参与文创产品、旅游商品直播带货及特色文化产品展销等。
吉林市还将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建设并认定11家非遗工坊,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对符合条件的工坊给予每人1000元就业补贴。培育特色村镇,公布桦甸市公吉乡等9个村镇为首批市级非遗特色乡镇,推动地域文化传承发展。开发非遗产品,鼓励开发满族剪纸、乌拉草制品等20类工艺产品和10类饮食产品,仅通过展销活动就实现年销售超122万元。
记者 李婷 姜岸松
展示地域风采
6月13日至14日,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吉林市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之“人民大剧院开放日非遗展演展示活动”在人民大剧院一楼大厅举行。活动通过多元非遗项目展演展示,生动呈现地域文化遗产魅力。
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表演。
在13日的活动现场,12项手工技艺类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刀笔刻字、满族柳编、华氏剪纸、满族旗袍、华氏布艺、陶瓷拉坯、啜氏布艺、乌拉草工艺等传统工艺逐一呈现,观众可近距离感受非遗手作的精湛技艺。
当天下午,民族管弦音乐会精彩上演。合奏《江城欢歌》、女声独唱《祖国永远是我家》、京歌《情怨》、唢呐四重奏《胜利秧歌》等12个曲目轮番登场,将传统音乐与地域文化融合,献上视听盛宴。
14日,传统武术及传统音乐展演相继登场。上午,吉林摔跤展现力量与技巧之美,荣派单弦、胡琴艺术传递曲艺韵味。下午,混元太极拳、朝鲜族洞箫、陶埙艺术、琵琶演奏等依次展演,从武术功法到传统民乐,多元艺术形式生动诠释了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活动现场同步开设非遗传统手工艺展销区,国家级非遗文创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手工扎染、华氏布贴画等产品吸引众多市民选购,吉林市风筝运动协会的风筝作品展示更添趣味。
吉林市混元太极研究会副会长贾申青说:“我们带来的是非遗项目——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我们展示了混元太极拳、剑、刀、棒等。我们希望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精神,让更多人感受太极文化的传承魅力。”
记者 周凇宇
互动体验感受传承魅力
6月14日10时,江南公园吉林陶瓷博物馆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非遗正青春,丰满绽芳华”活动在此拉开帷幕。
小小讲解员向市民讲解吉林市非遗陶瓷文化。
活动开幕式上,大秧歌舞蹈《沙拉鸡》、古典舞《青蛇白蛇》等演出精彩纷呈,将东方艺术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观众频频赞叹。演出结束后,由身着统一服饰的小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团队,热情地为参加活动的市民讲解吉林市非遗陶瓷文化。
市民赵玉杰说:“今天带孩子来江南公园玩,无意间看到这个活动。这里的展品特别吸引我,小讲解员们讲解很细致,活动很有意义,我和孩子都学习到了新知识,以后还会参加这样的活动。”
博物馆二楼邢氏翰墨泥塑馆内,还有体验泥塑技艺活动,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邢冬雪拿着陶土为孩子们讲解陶艺课程,带领大家一起制作陶艺太空杯。“我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活动,学到了怎么制作陶艺杯子,收获很多,太开心啦!”参加陶艺体验课程的小学员王宣雯说。
活动现场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图书推介展示、免费发放民生读本以及活字印刷术体验活动,内容十分丰富,让市民更好地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
记者 丁美佳 实习生 杨子阔
传承古老技艺
6月14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吉林市满族博物馆精心策划了“吉窑新生·手作非遗”主题活动。此次活动旨在让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触手可及”,特别聚焦省级非遗项目“吉林缸窑烧造技艺”,邀请市民游客近距离了解并亲手体验这项古老技艺。
吉林市满族博物馆“吉窑新生·手作非遗”主题活动现场。
陶器,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有三千多年历史并以鼎、鬲、壶为特色的陶器,已是松花江流域文明的象征。活动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缸窑烧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秀利简要介绍了这门技艺的深厚底蕴及其在吉林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
活动的核心亮点在于沉浸式的手作体验。现场,经验丰富的陶艺老师李桂华成了大家的技艺引路人。她耐心细致地指导每一位参与者,从揉泥、拉坯到塑形,手把手传授吉林缸窑陶瓷制作的基础技巧。在她的专业引导下,游客们纷纷动手尝试,感受着泥土在指尖的流动与变化。
现场气氛热烈,参与者们全神贯注。小学六年级的张瀚泽同学神情专注,小心翼翼地揉捏着陶泥,努力塑造着自己心中的器皿。完成初步造型后,他兴奋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并认真地说:“这次活动让我知道了我们吉林有这么厉害的陶艺。亲手做陶器很有趣,也让我明白要用心才能创造出美的东西。”
当天,为扩大文化影响力,吉林市满族博物馆还将“吉林满族过大年”展览送进了吉林医药学院校园。通过生动的图文展示,将吉林满族独特的年俗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带到青年学子身边,促进了校园文化与传统历史的交融。
记者 张添奥
燃情松花江畔
6月14日午后,吉林市松江中路“印记凇江”咖啡馆门前,长鼓咚咚,洞箫声声,一场浸润着朝鲜族风情的非遗盛宴——“江畔夏韵·朝鲜族文化漫游季”活动热烈开启。
朝鲜族长鼓舞表演。
在活动现场,吉林市朝鲜族妇女协会的表演者身着彩霞般绚丽的民族盛装,踏着铿锵有力的长鼓节奏,舞动起洁白的裙摆。鼓声如潮未歇,悠扬洞箫声又起,似一缕清泉漫过夏日的江畔。围观的游客屏息凝神,一曲终了,喝彩声瞬间爆发,掌声经久不息。
非遗展示区里,身着朝鲜族传统服饰的表演者每一次投掷都引来阵阵欢笑与惊叹。喝彩声不绝于耳,方寸之间,传统与现代的乐趣悄然相融。艺术馆老师将一把小小尤茨掷具托于掌心,向游客讲述这项古老游戏的千年智慧与规则奥秘。市民江苗被现场欢乐的气氛所感染,接过掷具亲自尝试。她说,自己第一次玩这个游戏,幸运的是,赢得最高分,可以连走五步棋。
朝鲜族服饰体验区则化身成流动的民俗画卷。各色精致传统服饰静待游客挑选试穿。一个年轻女孩穿好绣花彩衣,轻轻系上飘带,同伴的镜头立刻捕捉下她眼中流转的新奇和喜悦。
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本次活动是“借月小筑”系列活动之一。今天又恰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此次活动,旨在以沉浸式互动体验为纽带,丰富百姓文化生活,拓宽城市公共文化空间,让市民和游客近距离接触多彩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为吉林市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助一臂之力。
记者 姜岸松
发布于:吉林省网上配资11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