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山位于汝河北岸、伊河南岸,秦岭东段的外方山脉之间,地势异常险峻,主峰海拔1786.9米。山的东、南、北三面几乎全是悬崖峭壁,只有西面稍显平缓。山顶的面积大约有百亩,山间的石涧中有一潭清泉,四季流水不断,水源充足,成为一处天然的屏障,是一座极为难攻的自然堡垒。
清朝末期,政局腐败,民生疾苦,杨山脚下的哥佬会领袖王天纵带着数百名手下,以杨山为基地,劫富济贫,渐渐声势浩大。辛亥革命后,王天纵联合河南各地的绿林人物,如关金钟、张屏、柴云升等,在杨山一带聚集,仿效桃园结义的方式,结拜为“杨山十弟兄”,并以杨山为指挥部,嵩县的上八镇作为外围防线,在这里建立了坚实的根据地。
王天纵设定了三条纪律:一是严禁奸淫妇女;二是禁止在杨山周围五十里内进行抢劫;三是不准私吞公款。由于这些严格的规定,杨山的威名迅速传遍了中州地区,成为了许多百姓心中的英雄之地。
展开剩余87%民国六年,孙中山通过田范九与王天纵建立了联系,任命他为靖国豫军总司令。随后,王天纵将手下改编为河南靖国军,率军下山,与北洋政府军作战。在经过三年的激战后,王天纵因病逝世于夔州,而他的部队则被河南军阀刘镇华吸纳,成为了“镇嵩军”的主力。
在王天纵带兵下山作战之前,为了表明自己革命的决心,并防止其他土匪利用杨山为据点危害百姓,他曾下令将山寨焚烧殆尽。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河南,肆意烧杀抢掠,所到之处生灵涂炭。为了躲避战乱,杨山周围的一些村民纷纷迁上山,在山顶搭建房屋、开荒种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山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许多原本住在杨山上的村民选择下山外出打工。近几年,当地政府实施了以“易地扶贫搬迁”为核心的脱贫攻坚工程,绝大多数村民搬进了政府为他们准备的新居,开始了新的生活。
尽管大部分村民都在政府的扶贫政策下搬迁至山下,但至今依然有几户人家坚持留在山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去年冬天,我和一支民俗摄影队伍来到了杨山,走访了被驴友们称作“山中最后一块农耕净土”的地方。
同行的驴友向我介绍,杨山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净土,直到今天,山顶上仍住着三户人家,他们依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极少下山,生活方式古朴,几乎与外界隔离。
那天我们早早起程,天刚亮就出发了。初冬的深山,早晨寒气袭人,四周被灰褐色的冬装包裹。沿途很少见到人影,越野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前行,经过十几公里的土路后,在山脚的一处弯道停下。
向导告知我们:“从这里开始就没有宽阔的路了,上面是村民们曾经修建的山道,只能让三轮车通行,大车根本进不去。我们得沿着这条山道再走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今天的第一站是接近山顶的一处地方,那里住着一对以养蜂为生的老夫妻。尽管上山的小路非常蜿蜒,但能明显看出是人工修整过的,所以走起来并不显得特别艰险。
我们一路穿越密林,翻越山梁,走了一个多小时,快到中午时,耳边传来几声犬吠。绕过一个弯,几间木屋突然出现在眼前。
这些木屋被栅栏围住,栅栏内是一个小院,院里有几棵梨树和山核桃树。房屋虽显老旧,但打理得非常整洁,窗户也换成了现代的铝合金窗,给这座房子增添了一些现代感。
正值午餐时分,我们看到一位约六十多岁的男人正在院里劈柴,看到我们后,他放下手中的工作,向厨房喊了声,便迎我们入院。
随着他的叫喊,一位六十左右的妇人从厨房里走了出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随后开始与我们交谈。
她告诉我们,这位陈大叔和她已经在山上住了一辈子,靠务农和养蜂为生。几年前,政府曾派人劝说他们下山搬到安置房,但他们的三个孩子都响应了政府的号召搬了下山,唯独陈大叔坚持留下来,继续过着山中的生活。
大娘继续说,过去他们家靠山吃山,农耕为主。山坳中有适合耕种的小麦和玉米,而随着政府号召退耕还林,山上种了许多松树和柏树,既能绿化环境,也能作为景观树进行间伐卖钱。
以前,这里有十多户人家,但如今随着年轻人纷纷下山,山上的房屋几乎都已经废弃了。
我们好奇地问大娘,既然政府提供了安置房,为什么他们依然选择留下。大娘笑着回答:“我们习惯了山上的生活,虽然交通不便,但也有许多好处。比如夏天,比山下凉爽多了。”
她告诉我们,从几年前开始,很多城里人找上门来,愿意支付费用住在他们家避暑,所以他们打算过年后再建几间房,专门做民宿,赚些外快。
正在这时,大叔仍在一旁抽烟,微笑着看着我们。大娘见状说:“他耳朵不好,平时很少和人说话,但一提到养蜂,话就多了。”
我们随即开始询问大叔的养蜂经验。一位驴友忍不住问道:“陈大叔,听说你养了很多蜜蜂,怎么今天一个都没看到呢?”
大叔忍不住笑了:“你这问题问得太外行了!”
他解释道,冬季温度低,蜜蜂大多待在蜂巢里取暖,只有气温达到十度以上才会出来活动。所以冬季养蜂最重要的是保暖,否则蜜蜂很容易被冻死。
聊起养蜂时,大叔显得非常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养蜂的技巧和经验。比如,冬季不仅要防寒,还要防止蜜蜂相互盗蜜,这对蜂群伤害很大。同时,由于冬季蜂王的产卵能力下降,蜂群的生产力也逐渐下降,所以要及时更换蜂王,保持蜂群活力。
大娘这时端来了午餐,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吃着他们自己种的萝卜白菜和土鸡,感觉格外香美。
午餐时,陈大叔谈到他已经养蜂四十多年,至今约有四五十箱蜜蜂。他提到,虽然养蜂不易,但每年蜂蜜的销售却非常稳定,特别是城里人对他家的土蜂蜜十分青睐。
一位驴友开玩笑问:“陈大叔,养了这么多蜂蜜,应该早发财了吧?”
陈大叔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养得少,收入不多。像我这样的,每年收入十万左右。”
他还说,虽然很多城里人都提前定购他的蜂蜜,但他从不涨价,坚持每人最多购买十斤,以保证更多人能尝到真正的土蜂蜜。
大家对陈大叔的蜂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看看真蜂蜜和市售的蜂蜜有什么区别。陈大叔便从屋里拿出一瓶,亲自示范如何辨别真假蜂蜜。
就在我们吃饭时,一位穿红色
发布于:天津市网上配资11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