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报业全媒体记者 冯锴
如果说发生在1939年3月的樊坝战斗是八路军挺进鲁西、开辟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之战,那么发生在郓城县的另一场战斗——1941年1月的潘溪渡伏击战,则是八路军运用“围点打援、伏击围歼”战术取得全歼日军的经典战例。
如今,来到郓城县潘渡镇,一片祥和安静,行走在这片土地上,虽然难寻当年那场战斗的痕迹,但不少红色教育展厅中,都有对这场战斗的描述,看着当年这场战斗的史料,听着老人们讲述自己儿时最爱听的战斗故事,依然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心潮澎湃。
巧定战术,围点打援
“这场战斗就是著名的潘溪渡战斗……”8月2日,在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的一间展厅内,“潘溪渡战斗经过要图”前,讲解员向游客介绍这场战斗的经过。这张地图上,分别标注着八路军兵力部署、进攻方向,以及日军据点、支援及撤退方向等信息,也将人拉回那场令人荡气回肠的战斗。
展开剩余82%1940年底,鲁西军区决定集中兵力,歼灭郓城日伪军一部,以打击其嚣张气焰。同时将敌人注意力吸引到郓城西北的侯集方向,掩护教导三旅第九团南下开辟巨野南部根据地。根据郓城日伪军活动规律,鲁西军区定下了“围点打援、伏击围歼”的战术。
1941年元旦刚过,八路军部分干部化装进入侯集至郓城之间公路两侧地带,秘密侦察地形,选择了伏击敌人的战场,拟定了战斗方案,决定以鲁西军区特务营和地方游击队围攻侯集据点,吸引郓城日伪军出城增援;以主力七团位于郓城至侯集必经的碱场店村附近的公路两侧,布成袋形阵地,伏击援兵。同时,对发起战斗时机、如何切断敌人退路、如何伏击敌人援军等进行了详细部署。
看着战斗经过要图,遥想当年八路军指战员在地图前反复推敲、精确标注伏击点的场景,他们的智谋和勇气令人赞叹。
佯攻据点,引蛇出洞
展厅内,一张老照片展示了八路军战士躲在掩体之后,密切注视前方动态的情景,无声地将我们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寒冬。
1941年1月7日午夜,寒星闪烁,北风刺骨。按照事先部署,八路军对侯集据点发起围攻,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迅速穿过敌人第一道堑壕,直抵敌人第二道堑壕前沿。
一场突袭让据点内的敌人措手不及,按照当时的情况,拿下该据点并非难事。然而,八路军志不在此,吸引敌军来援才是真正目的。于是,突击排故意将云梯暴露地面,步步向敌逼近,摆出强攻阵势。
这招果然奏效,八路军通过侦察获悉,侯集据点日伪军弹药缺乏,请求郓城派兵火速增援,郓城之敌命令侯集日伪军坚守,并立即出动日军1个加强中队、1个警备大队、汽车4辆、九二式步兵炮1门,前往增援。
得到可靠军情后,八路军加强了对侯集据点的攻势,促使日伪军迅速增援。
四面合围,伏击围歼
蛇已出洞,负责围歼的战士们严阵以待,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即将打响。
1941年1月8日11时许,敌军援兵行至潘渡村时,突然停止前进,命小股骑兵和便衣特务到碱场店搜索,没有发现异常,遂令伪警备大队400余人开路,日军分乘4辆汽车保持一定距离,炮兵带九二式步兵炮尾随前进。
13时许,敌方援军主力大部分进入碱场店伏击圈。日骑兵发觉房顶有埋伏,立即调转马头,企图回窜。负责在此伏击的七团团长刘正当机立断,发出攻击信号。
霎时,轻重机枪居高临下向日伪军猛烈扫射,手榴弹在敌群中开花。在火力掩护下,战士们端起刺刀,冲入敌群,日伪军晕头转向,纷纷向村东溃逃。
已过碱场店的日伪军先头部队,听到枪声,急忙向村内回窜。这时,七团参谋长程正杰带领二营由郭垓、秦集跟踪追击,直插碱场店和潘渡之间,团政委杨俊生带领三营,由侯楼、樊楼迅速强占了碱场店村东大堤,从东向西包抄过来,对逃至村东之敌主力展开侧击,形成对敌四面合围攻势。
八路军与被围之敌展开肉搏战,敌人无力招架,死伤大半。4辆敌车3辆被截获焚烧,另一辆企图越野逃跑,也于潘渡附近被击毁。残敌30余人仓惶逃至碱场店东南方的大堤上,妄图凭借有利地形负隅顽抗,三营和一营随即追来,经过一场激战,全歼该敌。
战斗接近尾声时,县城日伪军再次增援,在潘渡东南被严阵以待的旅骑兵连和二分区特务连给以沉重打击。17时战斗胜利结束,全歼日军1个加强中队和1个伪军警备大队,毙日伪军300余人,首创平原地区全歼日军中队级单位的战例。
擒敌夺炮,成就传奇
在纪念馆这个展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门步兵炮—潘溪渡伏击战中我军缴获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复制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缴获的九二式步兵炮是入侵山东日军仅有的三门之一,根据这门步兵炮仿制、改良,生产出我军军工第一门步兵炮“盖亮号”。
当时,潘溪渡伏击战在碱场店打响时,未进村的敌炮兵见前面主力遭到伏击,急忙调头撤至大堤东南,沿公路向潘渡方向奔逃。八路军二营立即向该敌猛击,将敌人拉炮的马匹击毙,并抢先插入切断敌人退路。在八路军指战员猛烈攻击下,敌军炮兵于潘渡村北被围歼,敌九二式步兵炮被缴。
由于当时缴获的炮弹仅有6发,一旦炮弹打光,这门步兵炮便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为此,军区兵工厂克服无机器、无原料、无技术人才等困难,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制出炮弹。有了炮,又有了炮弹,冀鲁豫根据地军队如虎添翼,这门步兵炮也成为对日战斗的“急先锋”。
然而,几年后,意外发生了,由于长年作战,这门炮在1945年5月17日东平县小寨战斗中意外炸膛。按照部队首长指示,我军兵工厂接到仿造九二式步兵炮的紧急任务,这一重担落在技术人员盖亮身上。
按照当时的条件,这个任务并不简单,除了面临技术问题,原材料也是十分现实的难题。为解决技术难题,盖亮带领攻关小组把炸了膛的日军九二式步兵炮所有零部件拆解,逐一进行仿制,还对炮栓等关键部件进行改造,射程更远。经过日夜钻研,1946年4月,攻关小组终于试制成功我军军工史上第一门步兵炮,将其命名为“盖亮号”。
潘溪渡伏击战是八路军鲁西军区在平原无险的困境下,以非凡智慧与无畏勇气谱写的抗战壮歌,如黑夜中的火炬,极大振奋了鲁西乃至整个华北军民的抗战斗志与必胜信念。潘溪渡的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浴血奋战的英雄群像、那以弱胜强的战斗智慧、那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早已熔铸为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伟大史诗中,昭示着正义力量终将战胜一切侵略者,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发布于:山东省网上配资114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